“金钱豹”成新晋头像圈顶流?

云南淼众科技有限公司
2022-01-23

万万没想到,2022年火的第一个表情包,竟然是这只来自《西游记》里的豹子精。

1.jpg

金钱豹出现于《西游记》续集第11集和第12集中,主要出现在12集《泪洒隐雾山》中。金钱豹自称南山大王捉唐僧,原本是一个反派,却不料几年之后,经过现代美颜技术的修饰,竟然有些眉目清秀,又带着一丝邪魅。

2.jpg

3.jpg

“金钱豹”的走红与谐音相关,大家希望2022年,像它的名字那样“金钱爆满”“金钱暴富”。除了普通滤镜金钱豹,各种“萌豹”、“美豹”、“口罩豹”纷纷现身。

4.jpg

除此之外,互联网还有很多“迷信梗”,它们不是出现在表情包或配图里,就是出现在你聊天界面的头像框里。
“10秒内转发这个锦鲤,过几天你会收到好消息!”
“拜拜考神,逢考必过!”
“这欧气我先吸为敬!”

……

除此之外,互联网还有很多“迷信梗”,它们不是出现在表情包或配图里,就是出现在你聊天界面的头像框里。

解读此类互联网祈愿现象,或称之为互联网玄学,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在青年文化发展史上,芝加哥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等都曾对亚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学者们通常以描述、对比的手法定义亚文化,如费斯克等人的表述:“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又别具一格的协商,他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
对照这个定义,我们便能读出“锦鲤祈愿”与“日常迷信”的亚文化意味。
其次,“锦鲤祈愿”也通过挪用经典鱼的形象,并将其与金钱、考试等符号拼贴、同构再造,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风格。
最后,“锦鲤祈愿”行为的主体多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符合边缘性的特征。

所以我们视“锦鲤祈愿”行为是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表现。

祈愿行为的实践借助“文字 + 图像”结合的文本完成。

其中,“语言符码”表达祈愿者功利化的愿望、憧憬;“视觉符码”即祈愿者使用的形态各异的锦鲤图像,作为美好的化身或趋吉避凶超自然力量的沟通物。“文字 + 图像”构成的文本隐含着祈愿者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现着当代青年的文化人格。

祈愿者不断重复与重塑网络迷因,形成大规模传播。正如士弗曼所言:“网络米姆可以被当作后现代的民俗文化,在这样的民俗文化里,那些经软件处理的图片和都市传说等文化产物可以用来构建人们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

锦鲤或者说一种视觉符号作为超自然力量的能指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制造,并且其形象被不断篡改、赋意、再造,高高在上的图腾变成了藏在手机中祈愿者随意涂抹、把玩的对象。

巴赫金将“狂欢世界感受”概括为:第一,脱离体制。脱离建立在日常生活秩序基础上的“不平等”状态。第二,脱离常规,插科打诨。使人性的潜在意识得以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揭示并表现出来;从等级秩序中解放出来,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型存在方式。第三,充满对立的婚姻。如神圣与粗俗、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等对立项的结合。第四,粗鄙化。冒渎不敬,是降低格调的狂欢式体系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模拟、讽刺。

正如迪卢卡指出的那样:“在图像永不停歇的传播中,速度取代了深思,分心取代了专注,情感模糊了意义,一瞥取代了凝视,重复取代了原始(图像),公共屏幕取代了公共领域。”

至此,超自然力量也成为由数字符码堆砌的物化形态。这种破坏、亵渎的行为触及了“网络传播的狂欢本质”,“在线狂欢”是对社会压力的不满与抵抗的文化策略——“既造了反,达到暂时的解放的目的,又对现实毫发无损”。但当符号的狂欢成为一种文本游戏,亚文化的抵抗意味大大削弱。
据《现代迷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调查了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4 所大学的 400 名在校本科生,发现大家在迷信的时候,轻度的娱乐性迷信行为最多。



“锦鲤祈愿”的话语建构和叙事风格有着很强的诱导性。首先,其作为网络俗信有着强烈的功利性,不论是祈愿发起者对“神圣物”即锦鲤应时应景的精准改造,还是祈愿者自主祈愿文字的表达都是内心欲望“赤裸裸”的再现。

互联网的平等与即时性特点也与情感需求天然吻合,“锦鲤祈愿”等互联网行为作为一种公开的表达,发出了独特的声音,建构了祈愿者的身份,实现了祈愿者的自我认同,也构筑了貌似其乐融融的公共领域。祈愿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认识、自我彰显的手段,是一种“刷波存在感”的自我标榜和“我正在努力”“我即将结束水逆”的心理抚慰。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互联网下半场

拼的是运营

运营决定销售

销量决定企业的命运

电商运营、淘宝运营、微信运营、微博运营

看懂趋势的人赢在了起跑线上

没反应过来的还在苦苦煎熬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12.jpg

微信图片_20220123102254.gif




分享
写评论...